协同创新谋发展凝才育人谱新篇 大思政课协同创新系列第一期教学沙龙成功举办

首页 > 学校要闻
为积极响应学校审核评估整改要求,推进“全专业、全课程、全课堂、全实践”的“四全”融入路径,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宣传部、教务处共同举办的大思政课协同创新沙龙第一期于6月12日上午在海曙校区西教2-4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旨在强化各部门协同育人合力,完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

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姜帆和学术副院长王长和共同主持,金融与信息学院蒋雄飞教授及其团队作为主讲嘉宾,为参会教师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殷浩、我校教务处教师代表施晓珍以及校名师团队负责人和多位教师参会并参与讨论互动。

沙龙伊始,蒋雄飞教授作了题为“后AGI时代DeepSeek驱动的高等教育创新与重构”的报告。蒋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西方世界对数据资源的垄断,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数字文明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强调,面对知识碎片化、教育去中心化、人工智能依赖等潜在风险,高等教育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思维。同时,师生群体要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以批判视野评估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风险性。因此,要基于数字文明新范式下,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变革框架。

随后,金融与信息学院白玲老师现场演示了以WPS灵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参会教师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展示。这一环节不仅让教师们对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大家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讨论环节,参会教师围绕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互动。殷浩表示,人工智能的引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确保其服务于思政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施晓珍认为,教学模式正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王长和则强调,教师应科学地把握人工智能的尺度,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又要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工智能积极赋能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
姜帆在总结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功能,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精准滴管”、从“理论说教”向“体验共情”的升级,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潮起来”。
此次大思政课协同创新系列第一期教学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牵头,联合多部门深入开展“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沙龙”系列讲座活动,积极推动建设多部门联合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贡献力量。